江南有什么好玩的景点-无县化时代将到来?全国现在已撤销712个县,有你的家乡吗?
你的位置:江南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> 新闻动态 > 无县化时代将到来?全国现在已撤销712个县,有你的家乡吗?
无县化时代将到来?全国现在已撤销712个县,有你的家乡吗?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2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16

秋季的傍晚,夕阳西下,我站在北京通州区的一处高楼上,远眺这片曾经的通县大地。十几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和低矮的建筑,如今已是北京城市副中心,高楼林立,地铁纵横。谁能想到,这片区域仅仅在25年前,还是一个名为通县的行政单位。1997年,通县撤县设区,正式更名为通州区,成为北京市的一部分。

这不禁让我思考:当越来越多的县被撤销,成为城市的区,我们是否正在进入一个无县化的时代?这股行政区划变革的浪潮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?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
2023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县的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11个减少至1299个,45年间减少了712个县。目前,在我国四个直辖市中,北京、上海、天津都已进入无县状态,只有重庆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行政区划,仍然保留部分县级行政区。除了直辖市,广州、深圳、南京、武汉等多个大城市也早已开启无县模式。

县制作为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行政区划单位,正在被逐步削弱。那么,撤县设区到底是怎么回事?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?又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?让我们一起探讨。

首先,什么是撤县设区?简单来说,就是将原来的县级行政单位撤销,设立为地级市的市辖区。这是行政区划调整的一种重要形式,与撤县设市(县改为县级市)、撤市设区(县级市改为市辖区)等类似,都属于县级区划调整的范畴。

展开剩余84%

从历史来看,我国的撤县设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6年的缓慢增长阶段,这一时期撤县设区主要服务于大城市扩大规模;第二阶段是1997年至2002年的快速增长阶段,由于国务院冻结了撤县设市的审批,地级市通过将下辖县改设为区来扩大城市规模成为主要途径;第三阶段是2010年至2021年的再次升温阶段,一些大城市积极推动周边县改区,以加快一体化进程。

截至2025年,我国已有不少城市实现了无县化。除了北京、上海、天津这三个直辖市外,武汉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实现了无县化,目前共辖13个区;南京于2013年2月完成溧水县、高淳县撤县设区,从此结束县域时代;广州则在2014年2月撤销从化市、增城市,设立从化区、增城区,进入无县时代。

你的家乡是否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?很多朋友可能会发现,自己的家乡从某某县变成了某某区,甚至县名都发生了变化。比如深圳的宝安县撤县设区后改为宝安区,又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;北京的昌平县撤县设区后成为昌平区,如今已是北京重要的科教基地和居住区。

撤县设区背后,是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开发与行政管理变革的需求。那么,撤县设区到底有什么好处和弊端呢?

我们先来看看撤县设区的好处。最直观的益处是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。以北京为例,1997年通县改为通州区后,2003年八通线就通车了,通州成为了最早通地铁的郊区;1999年昌平撤县设区,2007年地铁13号线就通至昌平的回龙观和霍营。此外,改区后的区域往往能共享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资源,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教育、医疗等服务。

经济发展也是撤县设区的重要动力。有研究表明,撤县设区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,在珠三角地区尤为明显。一般来说,撤县设区后,地区招商引资能力增强,金融发展水平提高,公共服务改善,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。就以广东省为例,根据2015年的数据分析,撤县设区对该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0.48%。

撤县设区还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。区级行政单位通常按照城市化管理,能更好地契合城镇化发展的要求。对于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一线城市和杭州、武汉等二线大城市来说,市中心的力量比较强大,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扩散力,周边县改区后能更快融入城市发展体系。

然而,撤县设区并非没有争议。首先,行政区划调整往往伴随着土地资源配置的变化。研究发现,撤县设区使土地价格总体上升了37.74%,其中住房用地、商业用地和商住用地价格分别上升了9.05%、10.79%和8.83%,而工业用地价格则下降了4.54%。这种剪刀差供地策略一方面增加了土地财政收入,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房价上涨压力。

其次,撤县设区可能带来假性城市化问题。一些地区盲目追求撤县设区,大搞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,却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,最终形成了空心化的城市新区,造成资源浪费。

第三,撤县设区后,原有的县域经济体系可能被打破,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受到冲击。一些具有特色的县域产业被城市化进程所淡化,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。

正是考虑到这些问题,2022年5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严格控制撤县建市、设区。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政策开始调整,不再盲目追求无县化,而是强调县城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,推动县城高质量发展。

2024年10月,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报道称,多个曾打算撤县设区的地区,如甘肃、湖北、山东等地的相关计划已处于搁浅状态,何时重启尚无明确时间。青岛胶州市市长于冬泉在回复市民关于胶州设区进展的咨询时表示:行政区划应当保持总体稳定,必须变更时,应坚持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等的方针。这些迹象表明,撤县设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更加谨慎。

从国家层面看,新的城镇化方向正在形成。随着中国进入生态文明新发展时期,城市发展需要从追求高速增长的外延式扩张,转向内涵式、集约型、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。通过严控撤县设区,可以有效遏制城市的无序扩张,引导城市内涵式发展,避免摊大饼式的蔓延,实现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。

未来,我国县城建设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,防止大拆大建,贪大求洋。这意味着,县城将不再是等待被撤销的过渡形态,而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,发挥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桥梁作用,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。

对于普通人来说,撤县设区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。昔日的县城可能摇身一变成为繁华的城区,公共服务水平提高,就业机会增多。但同时,房价上涨、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也随之而来。对于农村居民来说,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提高了,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面临着转型压力。

我曾经走访过北京通州区的几位老居民,他们亲历了通县变通州的全过程。王大爷告诉我:通县变成通州区后,我们这里的变化太大了。以前出去一趟北京城要坐好几个小时的公交车,现在地铁直达,半小时就到国贸了。房价也涨了,但生活确实方便多了。

也有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。张阿姨说:现在是方便了,可房价太高了,年轻人买不起房。以前咱们这儿到处是菜地,自给自足,现在都成了高楼,蔬菜得去超市买,价格不便宜。

这些真实的感受反映了撤县设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多方面影响。既有便利性的提升,也有生活成本的增加;既有城市化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,也有传统乡土文化的流失。

那么,面对无县化趋势,我们该如何看待?

我认为,行政区划调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,但不应该成为盲目追求的目标。撤县设区应当基于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,而非简单地追求行政级别的提升。对于一些大城市周边的县,如果已经深度融入城市发展体系,撤县设区有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;但对于那些具有特色产业和文化传统的县,保留县制可能更有利于其差异化发展。

更重要的是,无论是撤县设区还是保留县制,都应该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。城市化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划变更,而是人民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升级。只有真正改善了基础设施、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、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,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城市化。

在此背景下,我国提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非常有远见。这一思路既保留了县城作为行政单元的稳定性,又强调了县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载体作用,可以有效避免盲目撤县设区带来的问题。

截至2025年9月,我国依然有1299个县,它们将继续在中国行政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。可以预见,未来我国的行政区划调整将更加谨慎、科学,撤县设区不再是简单的政绩工程,而是基于区域发展实际需要的战略决策。

走在北京通州区的街头,望着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,我不禁想起通县时代的往事。撤县设区,不仅仅是一纸行政命令,更是一个地区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。对于那些已经撤县设区的地方,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地域特色、传承历史文化,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。

你的家乡是否也经历过撤县设区?这一变化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?你是否支持撤县设区还是认为保留县制更好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。

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资料、素材均来源于网络,本文作者无意针对,影射任何现实国家,政体,组织,种族,个人。相关数据,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,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,规则,观点,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。以上文章仅供参考,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。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相关资讯